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個人化的胚胎植入,反覆性著床失敗的救星?

.
個人化的胚胎植入,反覆性著床失敗的救星?
What a difference two days make: "personalized" embryo transfer (pET) paradigm: A case report and pilot study

.
此篇文獻是由IVIOMICS團隊的M. Ruiz-Alonso撰寫,報導一位因為內膜因素導致7次反覆性著床失敗(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RIF)的患者,利用ERA內膜基因晶片(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rray test)分析,找到特有的著床窗期(window of implantation, WOI),進而制定個人化的胚胎植入(personalized embryo transfer, pET)而終於成功活產的案例,全文刊登於2014年4月之Human Reproduction期刊。
.
緒論:
.
●胚胎著床,需要良好的囊胚,於特定的時間框架內,附著於具接納性的內膜,此段特定時間框架稱之為「著床窗期」(WOI)。
●傳統上都認為所有婦女的著床窗期WOI都是固定的。
●內膜接受度的主要調控者就是雌二醇與黃體素。
●黃體素接受器(PR-A and PR-B)與雌二醇接受器(ERα and ERβ),是表現於人類子宮內膜的上皮與基質部份。
●ER與PR在著床期間的傳訊,是經由並列分泌(juxtacrine)、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等方式,同時整合生長因子、細胞激素、脂質類媒介物、同源箱轉錄調節因子(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與形態決定因子(morphogens)共同運作。
●子宮之CD56 bright自然殺手細胞,據信也與胚胎著床與血管重塑有關。
●若能了解著床窗期的分子時鐘,辨認出子宮內膜接受度之生物標記,則能建立客觀的個人化診斷工具。
.
反覆性著床失敗
.
●定義:三次以上的試管嬰兒治療失敗,即使每次至少植入1或2顆型態良好的胚胎。
●原因:子宮內膜之病理變異(約18-27%,如內膜增生、黏膜下肌瘤、息肉、子宮內膜炎、子宮內沾連等)、子宮內膜接受度異常、輸卵管水腫、胚胎染色體異常、生活型態或其他原因。
.
ERA內膜基因晶片(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rray)
.
●ERA晶片能夠分析與子宮內膜接受度有關的238種基因表現,具有高度的準確性與再現性,可以判定子宮內膜是否處於著床窗期。(Diaz-Gimeno et al., 2013)
●根據ERA的檢測結果,可以制定個人化的植入計畫(pET)。(Ruiz-Alonso et al., 2013)
.

個案報告:
.
●2008年12月,39歲女性,曾有兩次試管嬰兒治療失敗紀錄,不孕篩檢結果正常,曾有子宮鏡手術矯正子宮中隔的病史。
●之後又陸續接受兩次胚胎植入(新鮮週期植入*1+解凍週期植入*1),每次都植入兩個囊胚,但仍然未能受孕。
●經諮詢討論後改為使用不同來源的捐贈卵子,第一次於計畫週期(HRT)的D3(P+2)、第二次於自然週期的D3、第三次於計畫週期的D5(P+5),分別植入兩個品質良好的囊胚,卻也宣告失敗。
●由於反覆著床失敗,個案選擇實施ERA檢測。
●在計畫週期D5(p+5)接受內膜切片,經ERA測試後發現仍處於「接納前期」(pre-receptive)。
●於下次計畫週期D7(p+7)再度接受內膜切片證實其WOI應延後兩天。
●據此檢測結果制定之個人化胚胎植入計畫,於P+7植入兩個囊胚而順利懷孕。
●於妊娠36週剖腹誕生兩位男嬰,體重分別為2780公克與2840公克。
.
●後續之先驅實驗於焉展開,共計有17例接受卵子捐贈而失敗1至6次的個案。
●經過ERA晶片找到其個人化的著床窗期(pWOI),接著進行個人化的胚胎植入(pET)。
●平均懷孕率由檢測前的的19%提昇至檢測後的60%。
●繼續妊娠率由檢測前的0%回復至檢測後的75%。
●此先驅研究是經由西班牙IVI group,也就是瓦倫西亞不孕研究所(Instituto Valenciano de Infertilidad)之倫理委員會通過審核。
.
.
討論:
.
●現代基因體與生物資訊的進展,讓個人化的醫療得以實現。
●子宮內膜的個別生理變異可能造成反覆性的著床失敗。
●個人化的胚胎植入,能夠產生明顯差異的臨床成果。
●使用ERA當成胚胎植入的診斷指標,目前正進行跨國性之隨機對照研究(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1954758)。
●We hope 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
資料來源:
.
●作者:M. Ruiz-Alonso, N. Galindo, A. Pellicer, and C. Simon
●機構:IVIOMICS, Parc Cientific Valencia University, Valencia, Spain.
●期刊:Hum. Reprod.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14
●連結: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737781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