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胚胎黏著劑,有效沒效?

.
胚胎黏著劑,有效沒效?
Adherence compounds in embryo transfer media for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
本篇文獻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Stephan Bontekoe撰寫,利用文獻查證之系統分析,評估胚胎植入之培養液中加入黏著性化合物(adherence compound),是否有助提昇懷孕率與活產率,全文刊載於2014年2月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
.
緒論:
.
試管嬰兒療程中,某些黏著性化合物,如玻尿酸(hyaluronic acid, HA)或血纖蛋白粘合劑(fibrin sealant),會被加入胚胎植入的培養液中,希望可以輔助著床,進而提昇懷孕率與活產率。
    .
目的:比較胚胎植入之培養液中加入黏著化合物,是否能夠提高試管嬰兒的懷孕率與活產率。
.
方法:
.
●搜尋The Menstrual Disorders and Subfertility Group Trials Register、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EMBASE與PsycINFO electronic databases至2013年11月13日之前的所有隨機對照研究進行分析,另也手動檢查參考資料及會議摘要中的數據。
●培養液中的玻尿酸濃度以0.5 mg/ml為標準,此為黏著化合物的功能性濃度(functional level)。
●高濃度玻尿酸=0.500 mg/ml (high HA)
●低濃度玻尿酸=0.125 mg/ml (low  HA)
.
結果:
.
●共有17篇文獻,包括3898例個案納入分析,其中1篇文獻研究纖維蛋白黏著劑,有16個研究使用玻尿酸。
●沒有證據顯示,添加血纖蛋白粘合劑會對試管嬰兒的治療結果有所影響。
●有14篇研究顯示高濃度玻尿酸對懷孕率有治療效益。(OR=1.86, 95% CI 1.49-2.31; 中等證據等級)
●有06篇研究顯示使用玻尿酸對於活產率有正面效用。(OR=1.41, 95% CI 1.17-1.69; 中度證據等級)
●使用高濃度或低濃度玻尿酸之副作用並無明顯差異。(OR=0.74, 95% CI 0.49-1.12; 中等證據等級)
.
討論:
.
●玻尿酸可於人類子宮內膜中被發現。(Salamonsen 2001)
●動物實驗可以發現,胚胎著床當日的內膜中,玻尿酸的濃度會明顯增加。(Carson 1987)
●鼠胚植入時,若於培養液中加入玻尿酸,可以顯著增加著床率。(Gardner 1999)
●玻尿酸可以增加細胞與細胞(cell-to-cell)及細胞與基質的附著作用(cell-to-matrix adhesion)。(Turley 1984)
●玻尿酸形成的粘性溶液有利於胚胎植入並防止排出,並可加強擴散並促進胚胎與子宮內液的整合。(Simon 2003)
●由胚胎與子宮內膜所表現的CD44,可能是玻尿酸作用的接受器。(Behzad 1994)
●胚胎黏著劑的商品名稱是EmbryoGlue (Vitrolife AB, Goteborg, Sweden)。
.
●另外一種著床加強劑是血纖蛋白粘合劑(fibrin sealant),成份包括fibrinogen、thrombin與aprotinin。
●血纖蛋白粘合劑可以提高試管嬰兒懷孕率並預防子宮外孕。(Feichtinger 1992)
●血纖蛋白粘合劑提昇懷孕率的作用,似乎僅展現於高齡婦女(39-42歲)。
●高齡婦女的胚胎透明帶較厚,可藉由血纖蛋白粘合劑之纖維蛋白溶解作用予以改善並協助孵化。(Ben-Rafael 1995)
●被血纖蛋白粘合劑包覆的胚胎附著力較強,停留時間較久,可以減少胚胎遭到排出,強化著床流程。(Bar-Hava 1999)
.
結論:
.
●證據顯示,使用高濃度的玻尿酸,對於試管嬰兒的臨床懷孕率與活產率有提昇的作用。
●然而,此項證據僅屬於中等品質,表示進一步研究有可能對療效評估結果之可信度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會改變評估結果。
●使用胚胎黏著劑並植入一個以上的胚胎,可能導致多胞胎的機率增加。
●建議進行單一胚胎植入合併使用胚胎黏著劑的臨床研究。
.
附註:證據等級 GRADE Working Group grades of evidence.
●高等品質證據:進一步研究[幾乎不可能]改變對療效評估結果的可信度;
●中等品質證據:進一步研究[有可能]會對療效評估結果的可信度有重要影響,且有可能改變評估結果;
●低等品質證據:進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對療效評估結果的可信度有重要影響,極有可能改變評估結果;
●極低品質證據:任何療效評估結果都不確定。
.

.
資料來源:
.
●Bontekoe S, Heineman MJ, Johnson N, Blake D.
●Centre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Netherland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4, Issue 2. Art. No.: CD007421.
●DOI: 10.1002/14651858.CD007421.pub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14651858.CD007421.pub3/abstract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