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希望曙光:也許以後不用接受侵入性的胚胎切片,就能進行植入前的遺傳篩檢了!

.
希望曙光:也許以後不用接受侵入性的胚胎切片,就能進行植入前的遺傳篩檢了!
Proof of concept: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without embryo biopsy through analysis of cell-free DNA in spent embryo culture media

.
植入前的遺傳篩檢(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PGS)可以有效減少所需植入的胚胎數目,因而降低多胞胎的風險,但是PGS需要經由侵入性的胚胎切片才能遂行,往往也會讓人擔憂與猶豫,這篇研究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ousa I. Shamonki等人撰寫,嘗試利用胚胎培養液提取胚胎DNA進行PGS,評估是否能夠獲致與胚胎切片類似的果效,全文刊登於2016年11月的Fertility and Sterility期刊。

目的:評估是否能夠由胚胎培養液中找到胚胎DNA進行植入前的遺傳篩檢(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PGS)?
設計:前瞻性世代研究
設置:學術性生殖醫學中心
來源:蒐集七位個案,共計57個胚胎實施胚胎切片進行PGS
.
處置:
.
●於培養第三天將每個胚胎單獨置入培養小滴中。
●胚胎切片後以晶片式全基因體定量分析術(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nalysis, array CGH)進行PGS。
●另將培養液中提取出的胚胎DNA也進行PGS。
●比較二者結果。
.
評估:
.
●培養液中是否能夠提取出胚胎DNA
●比較胚胎切片與培養液提取之DNA之PGS的結果
.
結果:
.
●共有55個胚胎培養液中能夠提取並偵測到胚胎DNA。
●選擇DNA濃度最高的前6個胚胎進行PGS。
●以胚胎培養液中的DNA進行PGS,結果與胚胎切片符合。
.
結論:
.
●培養液中確實能夠提取出胚胎DNA。
●以胚胎培養液中的DNA進行PGS,結果與胚胎切片符合。
●若能改良DNA的收集、放大與檢測,之後有可能不必接受胚胎切片即可進行植入前的遺傳篩檢。
.
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 November 2016, Volume 106, Issue 6, P1312-1318
作者:Mousa I. Shamonki, M.D., Helen Jin, Ph.D., Zachary Haimowitz, B.S., Lian Liu, M.D.
機構:Fertility and Surgical Associates of California,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機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Center, Los Angeles, California
機構:PacGenomics, Agoura Hills, California & ART Reproductive Center,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USA.
連結:http://tinyurl.com/jqwqq7j
.
我的部落格:http://lufarn.blogspot.tw/2016/10/blog-post.html
.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子宮中隔之臨床指引 (ASRM 2016)

.
子宮中隔是一種因胚胎時期穆勒氏管融合異常所導致的先天畸形,對於生育的負面影響包括不孕、反覆流產與不良產科病史。但是許多婦女即便有子宮結構異常,仍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所以關於子宮中隔的診斷與治療,始終有眾說紛紜的意見。此篇由美國生育醫學會發表的臨床指引,目的就在利用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釐清爭議並提供較為適切的臨床決斷與治療方案,全文刊登於2016年9月的Fertility and Sterility期刊。
.
●子宮中隔包括部分中隔與完全中隔,合併子宮頸中隔或雙子宮頸。
●對於中隔子宮的結構定義,目前尚無一致性的結論。
●大多數中隔子宮患者仍具有效的生育功能。
●弓狀子宮視如正常變異,在手術與預後評估時,應與中隔子宮有所區別。
●有良好證據顯示:與腹腔鏡及子宮鏡相較,3D超音波、超音波子宮腔造影術與磁振造影是鑑別中隔子宮與雙角子宮的優良工具。
(Grade B)
●中隔子宮的手術治療果效分析,會受限於沒有未治療的對照組。
●目前尚無足夠證據顯示子宮中隔與不孕症有所關聯。(Grade C)
●觀測研究指出:採用子宮鏡中隔切除手術可以提高不孕婦女的臨床懷孕率。(Grade C)
●良好證據顯示:子宮中隔會導致流產及早產。(Grade B)
●良好證據顯示:子宮中隔會增加不良懷孕預後的機率,如胎位不正、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胎盤早期剝離與週產期死亡率。(Grade B)
●有限證據顯示:不孕或反覆性流產個案接受子宮鏡子宮中隔切除手術,可以降低後續流產機率並改善活產率。(Grade C)
●目前並無足夠證據顯示:子宮中隔的長度或寬度會導致不同的產科預後。(Grade C)
●目前常用切除子宮中隔的技術包括冷刀、單極電燒、雙極電燒或雷射。
●子宮鏡所使用的擴張溶液與採用的手術方式有關,包括二氧化碳、生理食鹽水、glycine、sorbitol或mannitol。
●目前並無足夠證據能夠建議採用何種特定術式來實施子宮中隔切除。(Grade C)
●一般認為子宮中隔切除休養復原期為兩個月。(Grade C)
●並無足夠證據支持在術前採用療得高或腦下垂體協同劑來減低內膜厚度。(Grade C)
●目前並無足夠證據支持或反對於術後採用預防沾黏治療或其他特定措施。(Grade C)
.
.
建議:
.
●由於採用腹腔鏡合併子宮鏡進行診斷較具侵入性,對於子宮中隔的診斷,應採用影像學檢查或合併子宮鏡輔助。(Grade B)
●若有不孕問題、先前流產或不良產科病史個案,可以考慮接受中隔切除。(Grade C)
●若無不孕問題或先前流產者,應先評估利弊得失後才考慮是否接受手術。(Grade C)
. 
證據等級
.
Grade A: 優良品質證據
Grade B: 良好品質證據
Grade C: 尚無足夠證據
.
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 Volume 106, Issue 3, 1 September 2016, P530-540
作者:Practic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機構: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連結:https://www.fertstertdialog.com/users/16110-fertility-and-sterility/posts/10900-uterine-septum-a-guideline
.
我的部落格:http://lufarn.blogspot.tw/2016/10/asrm-2016.html
.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合併使用Azithromycin可以有效降低剖腹生產的感染率

.
合併使用Azithromycin可以有效降低剖腹生產的感染率
Adjunctive Azithromycin Prophylaxis for Cesarean Delivery

.
此篇文獻是由The Cesarean Section Optimal Antibiotic Prophylaxis (C/SOAP) Trial Consortium發表,討論剖腹生產之抗生素使用問題,全文刊登於2016年9月29日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期刊。
.
背景:
.
●孕期感染是母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術後感染會導致延長住院並增加醫療照護成本。
●剖腹生產的感染風險,包括子宮內膜炎與傷口感染,是陰道生產的5-10倍。
●即使剖腹生產術前使用傳統預防性抗生素,如cephalosporin,術後感染的的機率仍約12%左右。
.
方法:
.
●共有14家美國醫學中心參與研究,蒐集2013例單胞胎接受剖腹生產個案。
●除了傳統抗生素之外,依照隨機分配,其中1019名產婦額外使用靜脈注射azithromycin 500mg,另外994名產婦則使用安慰劑。
●主要評估項目包括:子宮內膜炎、傷口感染或產後六週內的其他感染。
.
結果:
.
●使用azithromycin組別中的術後感染率為6.1%(62/1019),而對照組則為12.0%(119/994),相對風險為0.51(P<0.001)。
●使用azithromycin組別之子宮內膜炎的發生率明顯較低。(3.8% vs. 6.1%, P=0.02)
●使用azithromycin組別之傷口感染率顯著較低。(2.4% vs. 6.6%, P<0.001)
●使用azithromycin組別之孕婦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較低。(1.5% vs. 2.9%, P=0.03)
●二組之新生兒預後則無明顯統計差異。(14.3% vs. 13.6%, P=0.63)
.
結論:
.
●研究顯示,除了傳統預防性術前抗生素之外,若增加使用單一劑量的azithromycin可以降低剖腹產後的感染機會。
.
p.s. 如果每篇論文都能有如此的Quick Take影片,就更能增加閱讀意願了!
.
期刊:N Engl J Med 2016; 375:1231-1241 September 29, 2016
作者:Alan T.N. Tita, et al.
機構:The Cesarean Section Optimal Antibiotic Prophylaxis (C/SOAP) Trial Consortium
連結: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602044#t=article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hbEky6Of8
.
我的部落格:http://lufarn.blogspot.tw/2016/09/azithromycin.html
.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革命終於成功:染色體平衡轉位帶因透過aCGH成功懷孕案例

.
36歲的鄭小姐,歷經八次流產,在利用晶片式全基因體定量分析術找出可用胚胎後,終於在第九次懷孕順利如願!
.
人類共有46個染色體,平均配成23對,若有來自不同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發生交換,而染色體的總量並沒有增減時,稱為「染色體平衡轉位」。
.
染色體平衡轉位的個案本身多無臨床異常表徵,但具有較高的生殖風險,容易導致不孕與習慣性流產等。
.
染色體轉位,主要可分兩種:相互轉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與羅伯遜轉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
相互轉位是指兩條染色體發生斷裂後,錯位連接形成二條衍生染色體,但因染色體總量沒有減少,所以功能仍然正常,但此種個案的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將會產生18種不同的配子(精子或卵子),其中只有一種配子是正常,一種配子是平衡轉位,其餘16種都是不平衡轉位,這些不平衡轉位的配子將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形兒。
.
羅伯遜轉位發生在染色體長臂和短臂的交接處,對調的結果是短臂消失,兩個長臂變成一條染色體,因此染色體總數變成45個。由於短臂上沒有重要的遺傳物質,所以這種染色體尚屬堪用,然而在生殖細胞減數分裂後,會形成6種不同的配子,其中一種是正常的配子,一種是平衡轉位的配子,其餘四種都將是不正常的配子,有1/6的胚胎為正常,1/6為平衡對調,1/6為唐氏兒,其餘3/6為異常胚胎而終將導致流產。
.
若父母為染色體平衡轉位帶因者,則發生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機率極高:相互轉位有8/9的機率而羅伯遜轉位有2/3會出現染色體異常的胎兒。
.
對於因為平衡轉位而導致的習慣性流產,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做試管嬰兒加上胚胎切片進行遺傳篩檢,再將正常的胚胎植回子宮。
.
晶片式全基因體定量分析術(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nalysis, aCGH)是藉由晶片上數以萬計的DNA探針,進行全基因組的遺傳分析,不論大片段的變異或是小區域缺損,都能藉由染色體晶片分析實施偵測。
.
鄭小姐先前懷孕八次盡皆流產,經血液染色體檢查證實為46,XX,t(10;20)(p11.2;q13.1)相互轉位患者。於本院接受試管嬰兒療程,共取得13顆成熟卵子,培育成9個囊胚進行切片並利用aCGH進行檢測,得到4個可用胚胎。隨後採取自然週期進行單一胚胎解凍植入,幸運地在第一次植入就順利懷孕,並在妊娠17週接受羊膜穿刺檢查證實為正常胎兒,預計年底即將分娩,希望明年能夠有一個快樂的母親節!
.
註:本成功案例已獲台灣生殖醫學會接受海報展示於2016年年會
.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反覆性流產

.
●反覆性流產是指兩次或兩次以上的流產,發生率約為5%。
●最常導致流產的原因是遺傳因素,約佔50%以上,包括染色體或基因異常。
●其他的原因包括:凝血功能障礙、子宮異常、免疫因素、內分泌疾病、感染、吸煙或環境因素等等。
●然而,約有50%個案無法找到確切的原因。
.
遺傳因素
.
●早期流產的胚胎檢體約有50-60%被證實為染色體異常。
●約3-5%反覆性流產的夫妻有不平衡的染色體轉位,將顯著增加流產機率。
.
子宮異常
.
●可能導致反覆性流產的子宮異常包括:子宮中隔、雙角子宮、黏膜下子宮肌瘤或內膜息肉等,建議手術矯正。
●經超音波子宮腔造影術或子宮輸卵管攝影是目前標準檢查方式。
.
免疫因素
.
●雖然許多研究曾經顯示免疫療法對於反覆性流產具有些微的正面效果。
●但是即使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球蛋白,始終未能證實能夠提昇活產率。
.
內分泌疾病
.
●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糖尿病或黃體素缺陷都與反覆性流產有關。
●美國生育醫學會於2015年的臨床指引指出,甲狀腺賀爾蒙與滋養層功能有關,甲狀腺自體免疫疾患會導致流產及不孕,第一孕期之TSH若>2.5 mIU/L時建議接受治療以改善懷孕預後。
●黃體素是維持早期妊娠的關鍵成分,但是目前並無確切證據足以支持補充黃體素一定能夠提高活產率。
●使用美弗明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並不能有效降低流產機率。
●肥胖與糖尿病與反覆性流產有關,建議孕前調適質量指數並加強血糖控制。
.
處理建議
.
●反覆性流產對夫妻而言是一個充滿挫折的診斷。
●即使生理恢復,但仍會導致持續性的情緒困擾、高度焦慮與憂鬱悲傷。
●詳細的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經常可以發現先前未曾診斷的潛在問題。
●基於整體健康與可能導致流產的考量,過重者建議減輕體重與適量運動。
●戒煙是必要的。
●孕前開始每日補充葉酸可以降低胚胎染色體異常與流產的機率。
●經過適當諮詢後,排卵後與懷孕初期可以提供黃體素補充療法。
●孕前使用肝素與阿斯匹靈可降低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流產機率並改善預後。
●不明原因的反覆性流產目前並無特殊有效的藥物治療方式。
●然而經仔細評估,給予愛心關懷並提供同理諮詢,能夠達到成功活產的機率可達65-87%。

.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17項關鍵建議

.
歐洲生育醫學會之EndoKey Study Group在2016年4月公布關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17項關鍵建議如下:
.
診斷方面:
.
01.應考慮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科症狀包括:經痛、骨盆腔疼痛、深部性交疼痛、不孕等。
02.應考慮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非婦科症狀有:排便困難、解尿疼痛、血尿、直腸出血與肩膀疼痛。
03.可採用經陰道超音波來診斷或排除卵巢巧克力囊腫。
04.若根據病史或身體檢查懷疑有深層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時,應採用進階影像檢查來評估輸尿管、膀胱與大腸有無遭到侵犯。
.
治療方面:
.
05.經過詳細諮詢後可以根據經驗療法給予適當止痛藥物、避孕藥或黃體素。
06.減輕子宮內異位症引發的疼痛的治療選項包括:避孕藥、黃體素、黃體素拮抗劑、腦下垂體協同劑等。
07.選擇使用賀爾蒙製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引發的疼痛,應考慮病患喜好、副作用、效力、成本與可用性。
08.採用腦下垂體協同劑時可以考慮開立賀爾蒙加回療法防止骨質流失與更年期症狀。
09.採用腹腔鏡診斷並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有效減輕疼痛的方案。
10.深層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可以轉介至專門醫學中心以提供跨領域的治療選項。
.
不孕方面:
.
11.對於輕度或中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以腹腔鏡手術進行切除或燒灼,與僅進行診斷性腹腔鏡相比,可以提供較高的繼續妊娠率。
12.切除巧克力囊腫包膜後之自然受孕率,比僅僅引流或電燒為佳。
13.術前應先諮詢術後卵巢功能降低的風險,尤其是先前曾經接受卵巢手術的患者。
14.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不孕症,合併輸卵管功能不佳、男性不孕或其他助孕方式未能成功者,可以考慮提供人工協助生殖科技。
.
其他:
.
15.若因手術切除卵巢而導致停經者,應持續補充賀爾蒙,如雌性素與黃體素或利飛亞(tibolone),至自然停經年齡為止。
16.應詳細告知並諮詢任何意外發現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17.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罹患卵巢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機率略微上升,但是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導致癌症,此外,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的總體癌症發生率也沒有增加。
.
資料來源:Hum. Reprod. Advance Access published April 24, 2016.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孕期巨細胞病毒(CMV)感染的診斷與處理

.
●先天性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是導致嬰幼兒聽力喪失的最常見原因。
●根據美國境內統計,每年約有將近四萬名(0.5-1%)新生兒受到感染。
●胎兒感染後,可能無症狀而自行痊癒,也可能導致嚴重障礙甚至流產或死亡。
.
●約有1-4%的婦女是在懷孕期間遭到首次感染,大多沒有症狀,雖能形成抗體,但仍有少數個案會再度感染。
●約有30-50%的胎兒會遭到垂直感染,約有18%的新生兒會出現症狀,包括黃疸、小出血點、肝脾腫大或死亡等。
●另有25%會在出生二年內出現後遺症,包括聽力受損、智商較低、脈絡膜網膜炎、痙攣或死亡等。
●孕婦非首次感染(再次感染或不同病株),症狀會比較輕微,而且傳染給胎兒的機率只有0.5-2%,嬰幼兒出現後遺症的機率也會較低。
.
●超音波的常見異常包括:大腦鈣化、腦室擴大、小頭症,腸回音增強、胎兒生長遲滯等。
●然而,超音波並非診斷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工具,由於後遺症常為漸進性發展,正常的產前胎兒超音波並無法排除感染可能。
●血清診斷方面,應接受IgM與IgG抗體檢查,若出現[IgG的血清轉換]或[IgM陽性且IgG效價很低],表示最近三個月內可能遭到首次感染。
●利用羊膜穿刺來偵測巨細胞病毒的DNA,是診斷胎兒有無感染的最佳選項。
●於妊娠21週或首次感染6週後接受羊膜穿刺,若未發現巨細胞病毒DNA,則敏感度可達97-100%。
.
●由於不符經濟效益,且尚無明確證據能夠證實藥物治療的好處,所以目前並不建議全面實施巨細胞病毒篩檢。
●常規篩檢可能會導致過多的非必要醫療介入,甚至造成對孕婦或胎兒的傷害。
●未曾感染過巨細胞病毒者,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包括經常洗手與戴手套,可以降低遭到感染的風險。
.
美國母嬰醫學會(SMFM)臨床指引摘要
.
●由於胎兒先天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機率為30-50%,若懷疑孕婦的初次感染時應進行診斷措施。[最佳實務]
●實驗室診斷應以[IgG的出現血清轉換]或[IgM陽性且IgG效價很低]為依據。[強烈建議.中等品質證據]
●妊娠21週或感染6週後接受羊膜穿刺,是診斷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最佳選項。[強烈建議.低等品質證據]
●目前不建議全面常規篩檢。[強烈建議.中等品質證據]
●不建議使用ganciclovir或valacyclovir提供產前治療。[最佳實務]
●產前使用抗病毒藥物或免疫球蛋白製劑,僅應限於研究用途。[最佳實務]

.

.
資料來源:http://dx.doi.org/10.1016/j.ajog.2016.02.042
.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艾微芙衛教:差之毫釐,容易被忽略的甲腺功能!

.
艾微芙國際生殖醫學中心 醫療總監 盧凡醫師
.
甲狀腺像是身體的能源總署,負責規劃並參與體內各種物質的新陳代謝。現代人壓力龐大,工作忙碌、運動過少、睡眠不足,經常誘發出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而不自知。一旦甲狀腺功能低下,就像車子油量不足,容易發生不明所以的併發症,導致生育功能障礙與懷孕結果不良,但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預防與治療的。
.
甲狀腺功能低下是育齡婦女常見的內分泌疾病,發生率約2.5%,大多數個案在臨床上都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容易遭到忽略。甲腺功能不足可能導致排卵障礙、不孕、流產、早產、胎死腹中、胎盤早期剝離、不足月早期破水、新生兒體重過輕、神經發展延遲、學習表現不佳、智商較低等。
.
懷孕期間由於能量需求增加,對於甲狀腺是一個巨大的壓力測試,另因孕婦會分泌大量的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CG),構造與甲狀腺刺激素(TSH)相似,所以懷孕期間的TSH正常範圍應隨著孕期而調整,美國內分泌醫學會建議第一孕期TSH應小於2.5 mIU/L,第二孕期維持小於3.0 mIU/L,第三孕期可略放寬至3.5 mIU/L以下。
.
根據美國生育醫學會於2015年9月發表的孕期前後甲狀腺功能低下之臨床指引摘錄重點如下:
.
●嘗試懷孕的女性接受血清TSH篩檢是合理的建議。
●計畫懷孕的婦女應將血清TSH調整至<2.5 mIU/L。
●懷孕期間若TSH >4 mIU/L會與流產與胎兒發展不良有明顯相關。
●甲狀腺自體免疫疾患與流產及不孕有關。
●第一孕期之TSH若>2.5 mIU/L時建議接受治療以改善懷孕預後。
●接受甲狀腺素治療的孕婦,應每月接受TSH評估並調整劑量。
●孕婦或哺乳婦女每日至少應攝取250微克的碘。
●產後憂鬱症患者應接受TSH、FT4與TPO抗體檢測。
.
若於孕前已知甲狀腺功能低下,應先將甲狀腺功能調至正常後再嘗試懷孕。孕婦一旦發現甲狀腺功能偏低,應立即接受治療並定時追蹤。甲狀腺素補充是一個簡單快速且有效的療法,即使懷孕期間接受用藥,也都非常安全。
.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艾微芙衛教:泌乳素對於生育功能的影響

壓力失衡--泌乳素對於生育功能的影響
.
艾微芙國際生殖醫學中心 醫療總監 盧凡醫師
.
生殖醫學治療中,服用降泌乳素藥物的目的為:一是改善泌乳素過高對於排卵與著床的不良影響;二是預防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

泌乳素(Prolactin),類似腎上腺素,都屬於「壓力型荷爾蒙」。腎上腺素負責「開源」,刺激能量釋放,以對抗週遭環境的威脅;而泌乳素則負責「節流」,調整能量支出,調降部分生理功能以因應危機。
.
泌乳素會參與乳腺發育與乳汁分泌、促進卵巢黃體生成、維持體內滲透壓,也參與免疫反應,是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間的橋樑。高泌乳素血症症狀包括溢乳、性腺功能低下、頭痛、視野缺損、月經不規則、不孕、性功能障礙與骨質疏鬆等。嚴重的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可能威脅生命安全,服用降泌乳素藥物可以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降低OHSS的發生率與嚴重度。
.
.
高泌乳素血症可經由下視丘抑制性腺賀爾蒙的分泌,進而干擾卵泡發育、成熟和排出,造成卵子品質下降、受精能力減弱與胚胎分裂障礙,也會促使黃體功能退化,增加不孕與流產機率。在男性可能影響睪固酮分泌,導致性徵減退、性腺功能降低與勃起障礙。
.
嘗試懷孕的婦女中,泌乳素異常率約5%,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約10%,無排卵的婦女有15%,若合併溢乳則高達45%。抗精神病藥物、降血壓及腸胃藥物常可能導致泌乳素升高。半數甲狀腺功能不足者可見泌乳素異常。泌乳素分泌與環境光暗週期有關,所以睡眠障礙與焦慮憂鬱會影響分泌。若泌乳素濃度超過200 ng/mL,則應懷疑泌乳素瘤。
.
多巴胺促效劑是治療首選藥物,藉由刺激多巴胺受體,抑制腦下腺減少泌乳素的合成並降低分泌。Bromocriptine半衰期短,每天需服用1-3次,副作用包括噁心、低血壓、頭暈、便秘等,必要時可改陰道給藥以減輕不適。Cabergoline對多巴胺受體有高度親合力與選擇性,半衰期長,每週一次即可,副作用小,順從性也較佳。即使泌乳素數值經治療恢復正常,仍建議維持原量3-6個月後才緩慢減量,驟然停止治療可能導致症狀復發。
.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賀喜首例X染色體脆折症帶因者經PGD與PGS後之成功生產案例

.
艾微芙國際生殖醫學中心(Taiwan IVF Group)最近利用胚胎著床前基因檢測(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PGS),讓36歲的X染色體脆折症(Fragile X syndrome, FXS)帶因者陳小姐順利達成心願。
.
FXS是遺傳性心智發展遲緩最常見原因,女性帶因率約1/250,男性發病率為1/3600,女性發病率為1/6000,病因是X染色體的FMR1基因變異所致。依據FMR1基因中CGG重複次數,分成正常、中間、準突變及全突變四種表現型態,正常型和中間型不會有臨床症狀,準突變型為帶因者,全突變型則為發病者。FXS的女性帶因者有50%的機會生下脆折症寶寶,男性帶因者的基因變異只會傳給女兒。
.
男性僅有一條X染色體,所以症狀較為明顯,包括發育遲緩、學習障礙、智能不足、自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FXS的女性帶因者雖然不會有智能與認知的問題,但是卵巢保固年限將會縮短,約有1%會於18歲前停經,也常因40歲前就出現卵巢早衰而影響生育。
.
FXS在確診時,卵巢庫存通常已經明顯衰退,卵子數目不多,在生育治療上頗有難為無米炊的遺憾。陳小姐血清AMH濃度僅有0.7ng/mL,檢驗證實為FXS準突變型帶因者。所幸在經過四次精心設計的試管嬰兒療程後,利用玻璃化快速冷凍技術(Vitrification)於取到的21顆卵子中培養出14顆囊胚進行胚胎切片,經過PGD得到7個沒有基因變異的胚胎,再利用PGS找出4個染色體正常的胚胎,隨後進行單一胚胎植入並順利懷孕,羊膜穿刺結果也確認為沒有帶因的正常男寶寶,陳小姐已於2015年11月足月生產,順利得子。她的妹妹也是FXS帶原者,目前也在循序接受相同的治療。
.
.
由此成功案例可以知道,藉由PGD與PGS的科技,即使FXS帶因者也能免於遺傳疾病的恐懼與折磨,同時也呼籲卵巢早衰的高風險群,應提早安排篩檢並儘速接受生育諮詢。
.
關鍵字:
.
胚胎著床前基因檢測(PGD):診斷胚胎之特定基因問題
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偵測胚胎染色體有無異常
玻璃化快速冷凍(Vitrification):急速冷凍可以減少胚胎受損機率
.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艾微芙衛教:到底需要多少卵子?

.
由於晚婚遲育的趨勢,許多客戶在接受生育諮詢時,往往已到卵巢功能的波段後期,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到底需要多少卵子?
.
美國紐約New Hope生殖中心的Edward J. Nejat醫師於2014年發表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可以預估完成一次活產所需要的卵子數目,其中牽涉到的因素包括囊胚育成率、胚胎染色體正常比率與植入胚胎的活產率:
.
每一活產所需的卵子數=[培育囊胚所需卵子數] /[胚胎染色體正常比率] X [植入活產率]
.
這三個因素都與年齡有關,囊胚育成率一般約為50-60%,年齡較高者可能育成率相對較低。胚胎染色體的正常比率則隨著年齡上升而降低,小於30歲的胚胎染色體正常比率約為65%,30-34歲之間約為60%,35-37歲之間約為50%,38-40歲之間約為40%,41-42歲之間約為25%,而42歲以上則會降到15%以下。胚胎植入的活產率也會隨著年齡增高而下降,根據104年8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佈的「台灣地區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顯示,35歲以下年齡層的植入週期活產率為40%,35-37歲之間為32%,38-40歲之間為23%,而超過40歲婦女的胚胎植入活產率僅有7%。
.
根據以上的數據套入公式來計算,想要達到一次活產所需的卵子數目如下:35歲以下婦女為7.1顆 (1.7/[0.6*0.4]);35-37歲之間為11.2顆 (1.8/[0.5*0.32]);38-40歲之間則暴增至21.7顆 (2/[0.4*0.23])。
.
.
卵巢庫存指標AMH在24歲達到顛峰,之後就開始逐漸下降,接受試管嬰兒或冷凍卵子的投報率以37歲之前最符合效益,之後將會是投資報酬的黃金交叉,較吃力而不討好,建議投資自己莫遲疑,生育規劃不嫌早,對於高齡且有生育需求的婦女,直接實施試管嬰兒是最有效率的治療,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高的活產率。
.